产品展示

五金冲压件

极速体育nba在线直播吧

新联电子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极速体育nba在线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4-04-15 00:46:25

极速体育nba在线直播吧
产品详情

  2023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式印发了《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

  第八条 各地电力运行主管部门应指导各类需求响应主体与电网企业签订需求响应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争议解决、违约责任、协议终止等条款。省级电力运行主管部门委托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开展各类主体的资格审核、设备检验测试、能力校核、执行组织、效果评估以及电力用户合理接入系统等工作,评估结果报告省级电力运行主管部门。

  第十条 建立并完善与电力市场衔接的需求响应价格机制。根据“谁提供、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通过实施尖峰电价、拉大现货市场限价区间等手段提高经济激励水平。鼓励需求响应主体参与相应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等,按市场规则获取经济收益。第十八条 有序用电方案规模应不低于本地区历史最高负荷的 30%;若不足以满足以上条件,应将本地区所有重点保障用电以外的负荷全部纳入方案。方案按照Ⅰ—Ⅵ级六个等级制定,每 5%为一档。各地可结合本地区真实的情况,在上述等级的基础上制定细化方案。

  第三十四条 各级电力运行主管部门应指导电网企业统筹推进本地区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制定负荷资源接入年度目标,逐步实现 10千伏(6千伏)及以上高压用户全覆盖。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应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确保负荷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控、统一服务,电网企业为第三方经营主体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

  第十三条 积极拓宽需求响应主体范围。各类经营性电力用户均可参与需求响应,有序引导具备响应能力的非经营性电力用户参与需求响应。鼓励推广新型储能、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等主体参与需求响应。

  第十四条 提升需求响应能力。到2025年,各省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其中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省份达到5%或以上。到2030年,形成规模化的实时需求响应能力,结合辅助服务市场、电能量市场交易可实现电网区域内需求侧资源共享互济。

  第十六条 全方面推进需求侧资源参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常态化运行。鼓励满足条件的需求响应主体提供辅助服务,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遴选具备条件的需求响应主体提供系统应急备用服务,签署中长期合约并明确根据电网运行需要优先调用。支持符合标准要求的需求响应主体参与容量市场交易或纳入容量补偿范围。

  第四十一条 电网企业依托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开展负荷精准调控,各地负荷监测能力应逐步达到本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70%以上,负荷控制能力应逐步达到本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20%以上。

  公司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建设方面有多年积累,对行业有深刻理解,拥有多项行业先进核心技术,参与用电信息采集企业标准、能效监测国家及行业标准、电力需求响应国家及行业标准等多项标准的制定,是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 “一级机构”。

  报告期内,公司主体业务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用电云服务、电力柜三大业务板块。

  公司是国内主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生产厂商之一,具有深厚的技术和行业积累。公司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拥有多项行业先进核心技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提供从主站系统、通信组网到终端采集设备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家。产品有主站系统、专变终端、集中器、采集器等终端设备,并承建了多个省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用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电数字化、自动化的有力支撑,通过对配电变压器和最终用户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用电监测、负荷管理、线损分析、自动抄表等功能,对加强电力保障、推进有序用电、实现“限电不拉闸”等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在“双碳”目标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负荷不再单纯从电网获取电能,配电网呈现供电多元化的特征。基于智能用电技术,以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商用空调、工业用户为主体的源网荷储互动是维持系统功率与电量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配电系统未来运行控制的关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电力负荷管理作用将提高到新的高度。随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化推动“供电服务”向“供电+能效服务”的双轮驱动转型,依托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开展需求侧服务成为各地电网企业积极探索的新业务方向。

  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销售对象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和他的下属成员企业为主,主要以招投标方式获取订单,以销定产。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其中要求,到 2025年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负荷控制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负荷的20%以上,负荷监测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负荷的70%以上。目前各地市正在有序推进新型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建设工作。面对这一市场机遇,公司积极布局新产品和新业务,推出了用户侧管理系统集成平台、智慧能源单元、中央空调智能监控系统等,在多地试点推广,已取得良好口碑,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

  公司运用多年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积累,围绕国家政策重点支持、鼓励发展的电能服务行业,开展了智能用电云服务业务。智能用电云服务项目包括网上智能用电云服务平台建设、线下服务网点建设、用户侧设备生产及安装,直接服务于各个用电企业。通过在用户侧安装监测设备,实现对企业配电分路或关键设备的用电数据采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将用户系统主站托管到云端,为用户低成本建设配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并利用系统大数据,为用户更好的提供配电房运维、节约能源改造、需求响应、综合能源管理等增值服务业务,实现企业用能的经济、安全、高效。智能用电云服务业务的用户无需购买设备,由企业来提供设备,进行勘查、方案设计、安装、运维等服务,用户只需支付服务费就能获得相应的数据服务。公司通过授权线下服务商的形式在多个省市建立了线下服务网点,对线下服务商提供培训、体系建设、业务指导等,线下服务商在公司的各种体系支撑下,负责现场勘查、设施安装、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

  智能用电云服务项目中的综合能源管理系统,采用部署在用户现场的各类传感器,通过综合组网技术,对电、水、气(汽)、热等能源数据来进行自动采集;通过对各项能源数据在线监测和分析,准确、直观地把握企业的能源消耗,通过种种用能分析模型,发现用能中的漏损和节能潜力。智能用电云服务中的限电管理功能在企业面临限电时,可对企业用电负荷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便于企业合理的安排用电负荷,保证主要生产线的运转,实现停机不停线,避免因超负荷而被整体限电。智能用电云服务项目对企业节能减排乃至企业碳排放监测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公司积极开拓智能用电云服务项目的市场应用,将项目运用到环保领域,通过对企业污染源和环保设施用电数据、运行工况的实时监控,可提升环保部门环境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成本解决“全过程监测”的规模化推广难题,同时企业也能够及时了解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行工况,做到自查自纠,提高环保治理水平。公司在环保监测领域持续创新,推出了餐饮废气监测平台、生态环境治理协作协同平台等,向环保监督管理的机构及企业用户更好的提供多方位的数据服务及解决方案。

  电力柜是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瑞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所从事的业务,瑞特电子拥有全自动数控冲床、钣金柔性生产线、数控加工中心、数控折弯机、机器人焊接、自动静电喷涂生产线等多台套先进的加工制造设备,具有很强的制造加工能力,同时具备专业的屏柜配线生产能力,是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的电力屏柜制造商之一。电力柜的销售对象主要是配电柜、充电桩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按照每个客户技术方面的要求,按订单组织生产,以销定产。

  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领域的厂家之一,是为数不多的可提供从主站系统、通信组网到终端采集设备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家,承建多个省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具有强大的信息采集及数据处理能力。公司对行业现状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拥有多项行业先进核心技术,参与用电信息采集企业标准、能效监测国家及行业标准、电力需求响应国家及行业标准等多项标准的制定,参与智能量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泛在电力物联网有关标准、规范制定和技术方案的验证、确认。

  公司具有全覆盖、免维护、超高的性价比的数据采集与通讯组网能力。智能用电云服务项目通过在用电企业安装监测设备,实行对企业配电分路或关键设备的用电数据采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将用户系统主站托管到云端,为用户低成本建设配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用能的经济、安全、高效。企业具有智能用电云服务的云平台开发、平台建设、数据分析、设备研发、生产制造、现场安装、系统运维等完整的系统建设能力。智能用电云服务平台具备10万用户以上的接入能力,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成果暨产品技术鉴定,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分布式数据库算法、微功率无线自组网通信技术、一二次融合测量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环保监测服务平台作为“集成电路、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研发技术项目”创新典型,获得江苏省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奖励,“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环保监测服务平台”获得“江苏省环境保护科技奖”二等奖。

  公司不断拓展智能用电云服务平台的应用领域,在云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了综合能源管理系统、中央空调智能监控系统、水平衡在线监测系统、餐饮废气监测平台、生态环境治理协作协同平台等多个应用系统,向工商企业用户和监督管理的机构提供多方位的数据服务及解决方案。

  公司开发的用户侧管理系统集成平台,具备信息采集、物联网代理及边缘计算功能,基于数据复用及按需采集,群聚各类应用,平台具备“软件定义终端”的能力,实现了用一套硬件设备支撑多系统同时运行,破解了各类业务的独立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难题,实现一站式浏览、一体化操作,获得各类业务的最佳费效比。

  公司拥有数据监测与服务的丰富经验和技术积累,在大数据采集和信息化服务上具有优势。公司2021年度被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促进中心评为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 “一级机构”。公司智能用电云服务业务始终将数据质量作为系统推广与应用的重中之重,在提升产品质量管控能力的基础上,公司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强化项目的勘察、安装、运维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准确、及时、持续,使用户得到优质的数据服务,数据质量受到用户的好评。

  公司智能用电云服务业务已经建成研发中心、客服中心、数据中心、监控中心、调度中心、培训中心等6大中心,构建了技术保障、管理保障、培训以及考核等4大体系,通过对线下服务商提供培训、体系建设、业务指导等,线下服务商在公司的各种体系支撑下进行现场勘查、设施安装、运行维护等,公司已拥有线个省市,形成完善的数据服务体系。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电网数据智能采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公司密切关注行业技术的发展的新趋势,加强研发,确保公司在相关领域保持技术优势。公司先后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科技进步奖,在江苏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22年度评价中公司获评“优秀”。

  公司具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系列新产品,产品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领域居于行业领先水平,并获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拥有相关这类的产品的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对客户的真实需求做出快速和高效的响应。

  公司凭借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领域长期形成的技术积累和规模优势,独立研发出 “小型智能电力采集模块”,采用一体化设计,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功能全、施工易等特点,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公司不断的提高智能用电云服务项目的市场应用价值,推出环保设施工况用电监测系统等,实现低成本、广覆盖,为环保部门解决了环保设施运行工况监管的难题,提升监管效率,降低巡查成本。公司受邀参与编写了《江苏省工业污染源(废气)工况用电监测技术指南》。

  围绕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建设需要,公司推出新一代终端产品——智慧能源单元,并参与制定有关标准。该产品可采集、监测用户现场主要用电分路及重要用能设备的数据和状态,实现物物泛在互联、状态精准感知、负荷精细调节。通过边缘计算和相关控制策略,可精准合理的控制和调节用电负荷,满足电网保护、有序用电、需求响应等业务要求。

  公司有着多年的行业经验,慢慢地增加品牌建设和推广工作,使得公司具备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优质的客户资源,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获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等,产品遍及全国多个省市,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了国内电力市场的广泛认可。智能用电云服务业务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多地推广使用,得到用户认可。公司成功入选江苏省 2022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多次获评“江宁开发区纳税百强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司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随公司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在研发技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集聚了很多的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专业技能突出、结构符合常理、凝聚力强的优秀团队。同时,通过高等院校进修、专业机构培训等多种方式逐步的提升员工素质,强化管理团队和研发梯队建设,公司制定短期和长期激励政策,留住优秀人才,引进高端人才,保持核心团队的长期稳定,为公司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023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公司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健康新联、价值新联”的经营理念,围绕能源综合服务商的战略布局,紧抓新型负荷管理系统的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提升企业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体系保障能力和运营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8,497,491.54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35%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907,212.8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4.5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92,759,673.36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11%。

  用电信息采集业务2023年出售的收益466,124,906.1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0%,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组织的用电信息采集产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公司均成功中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智能用电云服务项目业务的平台客户有14,100多户,主要受宏观环境及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已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开拓市场,但平台客户数仍未达预期。

  公司荣获“2023年度江宁开发区纳税百强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企业层面落实节能减排,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重要抓手,随着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用能的安全性、经济性将成为企业的长期需求,公司加强前瞻性研发布局,结合多年行业经验打造用户侧管理系统集成平台,该系统具备信息采集、物联网代理及边缘计算功能,基于数据复用及按需采集,群聚各类应用,平台具备“软件定义终端”的能力,实现了用一套硬件设备支撑多系统同时运行,破解了各类业务的独立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难题,实现一站式浏览、一体化操作,获得各类业务的最佳费效比。

  围绕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建设需要,推出新一代终端产品——智慧能源单元等,已在多地进行应用试点。该产品可达到低成本采集,监控用户现场主要用电分路、重要用能设备,实现物物泛在互联、状态精准感知、负荷精细调节,通过边缘计算和相关控制策略,精准合理的控制和调节用电负荷,满足电网保护、有序用电、需求响应等业务要求。

  积极推进空调负荷柔性调控业务,已在陕西等地进行试点,受到用户好评。中央空调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对空调末端的智能化、信息化集中统一管理,优化机房设备及末端设备正常运行策略,以达到有效管控、减少浪费、按需投入的目的,在保证空调效果前提下,大幅节省电费支出和管理经营成本,可满足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下对空调负荷智能柔性调控的市场需求。

  2023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快速推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等攻关计划,加强对信息采集技术、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全覆盖、免维护、超高的性价比的数据采集与通讯组网能力,提升公司的工业大数据采集及系统集成能力。

  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52,302,331.0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9%。公司申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并新获1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仅发明专利就拥有36项。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列终端获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碳足迹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核心技术研发实现新突破,用户侧管理系统集成平台和智慧能源单元体现了公司的创新引领力,同时也加强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数据质量保障能力,提高对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提高数据复用能力,参与新型智慧能源单元的标准编制工作等,逐步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对研发体系做调整,依据业务需求构建灵活的、开放式的研发组织,保证骨干研发队伍的稳定性,培养引进优秀的团队组织者,打造区域性团队、应用型团队,营造科学有竞争性的研发氛围。持续优化完善产品交付链条流程与制度,不断的提高交付能力。加强运行体系制度和流程执行监管。成立技术改造专项小组,促进公司技术和生产自动化等综合能力和效率的整体提升。

  1、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在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开发利用好需求侧资源对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促进新能源发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全社会降碳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在电力行业中以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抓手,根据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需要,发展新型负荷管理系统是其中重要工作。

  2022年 5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要求,到 2025年,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负荷控制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负荷的 20%以上,负荷监测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负荷的 70%以上。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加快建设进度。各地统筹开展负荷管理系统建设,10千伏(6千伏)及以上高压电力用户全部纳入负荷管理范围。新装用电的用户负荷接入应与用户受电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和同步投运,存量用户负荷分期分批接入负荷管理系统,原则上按照各地电力缺口预警等级安排有序用电用户优先接入。

  2、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4〕187号)。

  《意见》提出打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配电系统。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承载力和灵活性明显提升、数字化转型全方面推进;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主配微网多级协同、海量资源聚合互动、多元用户即插即用,有效促进分布式智能电网与大电网融合发展。

  意见中提出要推动电力系统新业态健康发展。基于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方式和消纳特性,建设满足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就地消纳要求的分布式智能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并存、融合发展。推动微电网建设,明确物理边界,合理配比源荷储容量,强化自主调峰、自我平衡能力。挖掘用户侧调节潜力,鼓励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车网互动等新业态创新发展,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调节能力。大电网要为分布式智能电网、微电网接入公共电网创造便利条件,简化接网程序,双方要明确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界面,以及调度控制、交互运行、调节资源使用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提供从主站软件、通信组网、终端采集设备到电能计量设备全系列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厂家,多年来专注于向电网企业和企业用户更好的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及解决方案,具备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服务支撑优势和配合用户聚合不同供应商设备打造一流系统的能力,能够体系化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3、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鼓励推广空调负荷等主体参与需求响应,多地陆续出台文件推动大型楼宇中央空调负荷参与源网荷储一体化管控,鼓励安装智能化管理设备,实现空调负荷的智能柔性调控。

  中央空调作为用电紧缺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具有调度方式灵活、短时调控响应速度快、可调节潜力大等优点,对空调控制方式来进行优化后可大幅度降低空调能耗。在电力负荷紧张时段,利用精细化、智能化的柔性调控手段,将大规模非工业空调负荷作为理想的需求侧资源参与科学调峰,对社会生产和用户舒适度影响小,且可大大降低电力负荷峰谷差,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公司的中央空调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对空调末端的智能化、信息化集中统一管理,优化机房设备及末端设备正常运行策略,以达到有效管控、减少浪费、按需投入的目的,在保证空调效果前提下,大幅节省电费支出和管理经营成本。还可方便灵活地与楼宇自控系统对接,指导用户开展智能需求响应。

  公司将坚持“健康新联、价值新联”的发展理念,在保持用电信息采集行业技术和市场地位的同时,顺应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智能用电云服务项目,大力拓展增值服务业务,实现公司从电力设备供应商向能源综合服务商的转型,使公司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2024年,公司将坚持“健康新联、价值新联”的发展观,紧抓行业机遇,持续创新,引导需求,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持续创新,提升公司工业大数据采集及系统集成能力。保持用电采集系统产品技术的行业领头羊,提升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成本;迭代、完善、扩展用户侧系统集成平台的应用,做好多应用场景的开发与完善,前瞻性地预研多个业务系统,形成相对完整的产品线,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热情参加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完善全系列新一代终端产品的开发、取证;打造一流硬件模块,提高行业门槛;持续强化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数据质量保障能力。

  2、紧跟国家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战略规划,加大对相关业务的资源投入。开发新业务场景,推进市场布局,做好样板工程,打造标杆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做好自动化生产线的投产,凭借公司平台建设、数据采集、终端设计、生产规模、服务运维等,建立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

  3、做好智能用电云平台的运维,持续保障智能用电云平台的数据质量,快速响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优化经营销售的策略和营销体系,多措并举拓展智能用电云平台客户。

  4、完善硬件与软件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及组合化,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维护效率,超高的性价比完成各类应用场景的数据采集。

  5、加大内部人才教育培训与外部人才的引进,搭建人才梯队,提升人才结构,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打造优秀团队,满足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

  目前公司主要营业业务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服务于智能电网,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和他的下属成员企业等,公司产品的需求一方面高度依赖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受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客户发展的策略的影响。如果未来国家电力行业政策体制发生变化,或者主要用户的经营战略发生调整,公司的发展将可能会受到影响。

  对策:公司将关注行业政策走向和市场变动情况,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积累,紧跟客户的真实需求,及时作出调整产品结构,同时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新业务推广,促进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公司主营业务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对公司的产品质量、价格、研发、服务和市场开拓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公司在产品创新、研发技术等方面有着行业优势,但若公司未能继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将有可能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对策:公司将持续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公司保持在行业技术的前列,走出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推动市场销售和收入增长的良性发展道路。创新销售模式,加强销售网络和销售队伍的建设,逐步提升公司营销实力。向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高品质的产品,完善售前售后服务,提升服务的效率和专业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随着公司新业务拓展和战略转型,公司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补充更多的技术、管理和营业销售人员。虽然公司已拥有一支创新研发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队伍,但不排除存在核心技术人员、营销骨干流失以及人才不足的风险。

  对策: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健全、存在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并对人才的引进、留用、激励和培养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公司将加强完善人才激励手段和绩效考核体系,依据业务发展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

  虽然公司广泛征集资金投资项目智能用电云服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广阔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公司也对该募投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但在实施及经营过程中,不能完全排除因宏观经济波动、国家政策调整、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变化、技术发展更新、新业务市场推广没有到达预期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募投项目收入和利润等存在不能按预期实现的风险。

  对策:公司将关注国家政策和市场动态,加大产品研制和市场开拓的力度,同时,积极拓展智能用电云平台的服务领域,充分的发挥云平台的价值。

  公司持有较多交易性金融实物资产,因金融市场受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交易性金融实物资产的公允市价变动损益波动较大,投资的实际收益不可预期,将对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策:公司制定了证券投资管理制度,对投资的范围、原则、审批权限、执行程序及责任人、风险控制措施、信息公开披露等方面均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关注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并适时介入,通过采取合理配置投资产品、适当分散投资等手段来控制投资风险。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联电子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电力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